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,深化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,构建“五德五融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,深化“一主两翼三全五联”的大思政工作机制。
一、思政课程“立德”,与时代价值融合
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指引,建设以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为核心,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、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、《军事理论》为基础,《形势与政策》、《四史》、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》、《大学生创新创业》、《大学生就业指导》等课程为拓展的思政课课程群。积极探索课堂革命,利用思政课主渠道,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打造一批有亲和力、感染力,更有针对性、实效性的思政“金课”。
图1: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孙宝根教授应邀作讲座
二、课程思政“明德”,与专业教育融合
挖掘专业类课程思政元素,船舶专业课程利用杨槱展馆,将杨槱家国情怀、为国奉献的事迹融入到船舶专业各课程;拓展通识类课程思政元素,持续深化“1+2+X”的美育润心品牌建设,举办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等讲座活动10余次,参与学生达2100人次;利用行知楼楼宇文化建设的契机,营造丰富多元、主题彰显的环境育人氛围,着力打造具有“七彩南洋”底色的课程思政格局。
图2 :音乐剧《剧院魅影》导赏讲座
三、师德师风“强德”,与师资队伍融合
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。通过“招”、“转”、“兼”、“邀”等途径,充实思政教师队伍,挑选优秀专业教师担任思政工作者,实行校党委领导带头听课讲课制度。通过参与评选南洋“十佳思政星课堂”、“星级辅导员”等活动,选树典型,培养了一批具有品格、品行、品位的思政“大先生”,形成了结构合理、具有活力的思政教师队伍。2023年,马克思主义学院获“十佳思政星课堂”评选活动最佳组织奖,并有4名思政专任教师入选。
图3: 学校官微“思政星课堂”十佳展播
四、联合思政“润德”,与协同育人融合
与学校宣传部、学生工作处等多部门联动,开展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”活动、“南洋青年说”青年理论宣讲大赛、思政微课大赛和劳模工匠进校园等育人活动。引进南湖革命纪念馆宣教团队袁晶的微党课、红色故事以及沉浸式情景剧,以红船宣讲小分队的形式进学校,推动思政教育本土化、细微化,让红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相传。
图4: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红船宣讲小分队来校宣讲
图5: 第三届“南洋青年说”青年理论宣讲大赛
五、社会实践“见德”,与红色资源融合
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党建品牌创建背景下,积极探索建设“党建-思政课-实践教学”三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。围绕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的主要内容,结合实践教学基地,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了“不忘初心坚信念”、“基层党建探新路”、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、“凝心铸魂兴文化”、“美丽乡村展画卷”五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路线,深化“一主两翼三全五联”的大思政育人体系,思政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中参与学生达5000余人。
图6: “三结合五路线”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
2023年,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嘉兴市丝绸博物馆、桐乡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和浙江省荣军医院3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正式挂牌,目前已有南湖革命纪念馆、五四文化博物馆、火炬村等在内的10余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。
图7: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浙江省荣军医院签订实践教育基地
图8: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嘉兴市丝绸博物馆签订实践教育基地
图9: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签订实践教育基地
图10: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师生代表在潘家浜美丽乡村开展实践教学
图11: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师生代表在钱币艺术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
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“立体联动”的育人体系,在实践中展现思政课魅力,在协同中提升育人实效,真正读懂“时代卷”,答好“使命卷”,交出“育人卷”,不断擦亮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这张名片。
章静/稿、摄
章静/初审
孙博/复审
陈建根/签发
相关热词搜索: